2017.8.24-26再次擔任楊田林老師在天來人才管顧公司開的「天生我才講師培訓」第二期的課程助教。在今年3月份第一次擔任這個課程的助教之後,寫了將近7000字的心得:講師培訓助教課堂「參與」的四顆CPU。第二期再次擔任這個課程的助教,CPU依舊需要開好幾顆,又是一段「燒腦與燒心」的歷程,但對我來說,這也代表了又一段的學習與成長。課後,原本想說,這次的心得就直接用上次的心得來「準」過,但後來想想,因為暫時不會再有當這個課程助教的機會(不要老是佔住這個位置,別人一定比我更適合),所以我還是把這次的心得也記錄下來,為自己留個記錄。
這次的心得分享我想從「理性」的觀點出發,至於課程中的故事與內容,就留給此期的學員在他們各自的心得中去發揮,我把自己心得的關注點放在我所觀察到的「課程呈現的樣貌」與「學員學習的樣態」,特別是在學習後可能會如何應用所學的樣態。
課程的5種樣貌
參與這三天兩夜的課程,對於此課程的樣貌,我想用「全」、「變」、「心」、「滿」、「等」五個字來描述。
1.「全」
楊老師的講師培訓課程,特色就是「課程的全面」,也就是知識、技能、態度(KSA)三者兼備。若要再深入細究,態度又是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從課程與教學理論來說,一個完整的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設計,本來就應該能兼顧KSA,就算是技術性的課程,也可以包括知識面及態度面的學習 。舉例來說,我大學學習開車時,在內湖的公立駕訓班上課,課程內容除了一般的開車技術,還包括車子的一些原理及簡單的維修知識,並且還包括安全駕駛等態度面的學習。
此外,楊老師的課程重視「全人的關照」的精神。課程中,由老師、同學及行政團隊一起建構出「以人為本」的氛圍,老師關注學員的課程反應,學員彼此間建立夥伴關係,行政團隊全面關照老師及學員在學習及生活上的各種需求。
再者,上楊老師的課需要「全心與全神」的學習。在課堂上,不只老師及助教要開同時開啟許多顆教學的CPU,學員在學習上也必須要跟著同時開啟多顆學習的CPU,才能全心參與及全神投入在課程之中。身為一位學員的基本態度就是認真學習,但有時難免因為種種因素,使得學員容易恍神及分心,但在此課程中,這樣的機會不多,因此,三天的課程下來,腦力與體力耗費不少!
2.「變」
每次在楊老師的講師培訓課程中,都可以看到三種「變」。一為老師的「課程新與變」。這部分還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教材的更新」,楊老師說他期許自己每次的課程,教材內容(PPT簡報)都能至少都有20%的更新與改變。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有教學經驗的人應該知道,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們都習於希望課程能夠「定型」,以減少備課的時間,也能減少變更講義或教材的麻煩。我自己上了楊老師的講師訓,也擔任幾次的助教,我發現老師其實改變的有時不只20%,老師的教學掌握住基本的課程核心架構與理念之後,會做故事及範例的更新,對我來說,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與感動。我想這也是大家會想要一再回訓的一大理由。第二種是「臨場的應變」,不管是公開班還是企業內訓,在楊老師的講師訓課堂上,都可以看到老師的臨場隨機應變與反應能力,也因為這樣的應變能力,讓老師能隨時依據學員的學習狀況來調整課程,也因為這樣的應變能力讓老師能立即因應學員的提問與課堂發生的任何狀況。老實說,這樣的應變能力是多數老師(包括我)所欠缺的。
在課程中所看到的「變」,二為學員的「打破再重練」,願意自我突破的精神。每次的講師培訓課程,總會看到一些學員在三天課程中不斷地改變題目或教學方法與內容,只為了自我突破,只為了精進自己,只為了能學以致用。這種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慣,努力自我突破的精神,每次都讓我自我反省,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精神與決心。
另一個課程的「變」,是比較「內心戲」的部分,那就是學員在看到別人改變,以及感受到自己改變後,所帶來的「改變的衝擊」。這一點不容易直接看出來,但可以感受得到。學員從觀察到同學的明顯改變,到發現自我內心也正在改變,這樣的歷程是具有衝擊性的。這樣的衝擊對學員來說,我認為是可以帶來精進與突破的力量,讓他們的教學能力得以再進化與提升。
3.「心」
第一個「心」是楊老師不斷地提醒大家要「回歸初心」。這是我自己使用的詞彙,楊老師在課堂中是透過各種故事及名言來引導我們,讓學員一點一滴地回歸自己為師或想要為師的初衷,讓大家思考自己為什麼想當老師,想當怎樣的老師。
第二個「心」是「映照本心」。楊老師透過課程對學員的上課狀況的觀察,以及演練時的教學態度及表現,在點評時直指學員的心,因此,過去有學員笑稱老師的點評是「照妖鏡」。我自己認為老師在演練後的點評,是一面平實的「鏡子」,如實地映照出每位學員的「本心」。這樣的映照,相當真實且真誠。這樣的真實與映照,對學員來說,若能有所體悟,是相當受用的,不過每個人的理解及接受度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來省思與調適。
第三個課程中的「心」是彼此的「用心交流」。三天兩夜的課程中,我漸漸有種感覺,這是個「走心」的班級。「走心」是個有趣的詞,在百度百科中有兩種相反的意涵,一個是「漫不經心」,另一個是「用心而真情流露」。我覺得這個班級彼此真是「走心不走心」(第一個走心是用心在交流,第二個走心是漫不經心)。看到學員們在組內彼此支持,晚上在交誼廳彼此討論演練的內容,演練完的學員願意在半夜留下來協助尚未演練的同學,那種「心流」,令人感動不已。
4.「滿」
楊老師講師訓課程的第四個樣貌,我用的代表字是「滿」。最明顯的是「滿滿的學習」,每一天課程幾乎都上到超級晚,誇張的還有上到晚上11點的(還好場地能夠配合)。學習時間的滿不是重點,重點是對於學習內容的「滿足感」。
另一個是「生活的飽滿」。雖然是「三天兩夜」的課程,但學員常笑稱是「三天沒有夜」,不是「不能」睡覺,而是「不想」睡覺,老師都希望大家早點睡,但有些人都是到了該吃早點的時間才睡,或甚至是沒睡,為了什麼,我想就是為了能展現出更好的自己。所以,這三天的生活,真的是「飽滿的」,無法也捨不得浪費一分一秒。
因為沒有跟過老師許多課,所以我不敢說在老師的課堂中看過各種的學員,但總也算是看過「形形色色」的學員。略微歸結一下我的觀察,我發現在演練時有令人驚艷表現的,往往都是帶者越單純的心,心裡能裝進清水的人(剛好這次的演練中有夥伴就用了這個倒水的道具操作來做比喻)。部分的學員是帶著「滿滿的水杯」來上課(現在想起來,當初我來上講師訓時好像也是如此,心裡沒有清空)。其實,就人類的學習來說,全空的水杯對於學習效果來說,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沒有「舊經驗」(舊知識)可以連結,就只是一味地接受新經驗;反過來說,若水裝得太滿,沒有融入「新經驗」(新知識)的空間,那學習效果也不好。因此,學習前的「滿」,我個人認為可以是「半滿的水杯」,若有一點濁度與濃度也無妨,因為若是老師所倒進的是能讓人思考的清水,那可以使得水變得清澈些,讓學員的思考變得清明些。
5.「等」
在楊老師的課堂中,我自己觀察到也學到最多的是「等」,這種等待學生與自我等待的功夫,是我以前所欠缺的。第一個等是「教師的等待」,也就是教師給予學生自我突破與改變的時間與空間,教師要具備等待學員自我改變的修為。這樣的等待,是一種支持也是一種陪伴。教師要能尊重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並且「適性地」給予指導,不要求「齊頭式」的成長與改變。
延續前一個等待,在講師培訓課程中,我開始學習「回應的等待」。雖然「不回應會有報應」,但身為助教的我,開始學習等待,不要在點評時立即出手,先讓學員們彼此互評。其實,這門功夫我的火候還沒到位,有時我還是會忍不住先出手,看來修為還沒到家。對我來說,還有另一個我在課程中要學習的等待功課,就是對於課堂中所有的「發生」,先「等」,先「存而不論」,不要先入為主地就下判斷,甚至是批判,這樣的功夫很難,但值得下功夫學習。
最後一個等待,我想說的是學員端,是對學員累積自我底蘊的等待,這種「累積的等待」,重點在於教師引導學員知道自己的不足後,提供累積冰山下的背景知識之途徑與方法,然後教師等待學員厚積自己的實力,學員也要自我等待,誠所謂「厚積而薄發」。
學員的5種樣態
對應上述的五種課程樣貌,可以將此五個字加以排列組合出我所觀察到的5種學員的學習樣態,並就我個人的認知與體悟,試著為各類型的人提供一些叮嚀,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
全滿等心變
這種樣態的學員,學習的量與質均已完備(各種課程大致都已參加,或者在課堂中的學習也很充分),接下來就是自己教學心態的改變。
我對這類型人的叮嚀:先暫緩學習與自我增能的腳步,多花點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教學心態,整理自己對教師角色的期待與盼望。
2.
全心等變滿
對這種學員來說,經過課程的洗禮,他們在態度上已逐漸健全,但也發現自己「學然後知不足」,因此,開始著手累積底蘊,等待自己變滿。
我對這類型人的叮嚀:多廣泛閱讀,也就是當個「越讀者」。盡量累積自己的背景知識(還記得老師在點評時,介紹了幾本演練者提到的書,顯示老師的閱讀量與越讀的質)。
3.
變滿等心全
學習後,一直希望能改變,所以一直求新求變,但「新未必就是變,變也未必就是新」,因為心態尚未整全,可能來自於「自信不足」,或者反而來自於「過度自信」。天來人才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Rick在課程結束前做了相當好的詮釋,套用他的詮釋,若想要成為成功的老師,在經歷一段「不像自己」的失敗歷程後,必須邁向「不像別人」的層次,也就是必須「找到自己」,這樣才能成為「心全」的教師。
我對這類型人的叮嚀:不是變就是好,要有能力的變,又能預測且掌握結果的變,更要「無害」的變(O洲製藥的理念: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重要的是先建立良好的態度。
4.
滿心等全變
這樣的學員,在學習之後,自我覺得內心是被充滿的,也大致具備正確的態度,然後在心裡期待自己「全然的改變」,而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壓力。然而,「全變」其實是不太容易的,或許也未必一定要全然的改變,正如楊士比亞曰:「有小變,才有大變」。
我對這類型人的叮嚀:不要想一步就有很大的改變,循序漸進,可以試著先加入或改變一些教學手法,先試著每次調整部分的教材內容,改變的成果會在無意之間湧現出來。
5.
等全心變滿
這種樣態的學員不多,但總還是有。這類型的學員,需要「全心」也需要「變滿」,但因為「心未全」或「學未滿」,或許是因為「未開竅」,或許是因為「未敞開心胸」,或許是因為「未準備好求教」,因此在學習後顯得有點「心虛」,對於改變就裹足不前,因此他們會告訴自己我「不想變」,或我「可不變」。
我對這類型人的叮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除了努力充實自己,開放自己的心外,找到一群「好夥伴」,對這類型的學員來說是很重要的,好夥伴會讓你們的心更全,好夥伴會給你們滿滿的改變力量。
其實這五個字的排列組合不只是這五種,這五種是我在課堂中所觀察而得,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見,找到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也可能不在這5種類型之中。至於「全或不全」、「滿或不滿」、「等或不等」、「變或不變」,存乎一「心」!
下期的課程,若時間許可,我可以「回訓」及「探班」的全新身份出現,或許又會有另一番的體驗與感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