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一趟北京行,趁機搞定了大陸銀行帳戶,也間接處理好支付寶,可以開始自己在淘寶購物(之前都是麻煩在大陸的親友代買),剛好斯棓醫師的九月推薦閱讀書籍是《阿里鐵軍》,我想正好藉此機會好好地瞭解阿里巴巴這個企業的發展。
因為書籍有358頁,算是頗有份量的一本書,書裡記載了許多的人名、事件、故事,再加上互聯網的用語與商業模式的「閱讀門檻」,我只能初步先分享我的「翻閱」印象,只是「印象」不是「心得」。
先說結論,這是一本需要花時間「細讀」的書,這是一本創業者可以「仔細」審閱的書,這是一本可以值得好好「分析」的企業「個案」,這是一本可以分段「品味」的企業歷史書。
一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書好沉」,感覺比相同厚度的書要來得重一些,拿在手上相當有重量感,正如書名中的「鐵」。我翻開書第二頁,看了第一篇蔡崇信副主席的推薦序標題(我習慣看推薦序,能很快地瞭解整本書的精神):「鐵軍,塑造了阿里的DAN」,我遲疑了好幾秒,快速地閱讀那篇推薦序,又快速地翻閱了整本書,發現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我看不懂「DAN」是什麼!然後我不死心的問了「google大神」什麼是「阿里巴巴DAN」,沒有找到答案,再問了「阿里鐵軍DAN」,也沒得到答案,直到我問了「阿里鐵軍DNA」,才在幾個購書平台找到了答案。DAN與DNA,字母相同,排列不同,意義天壤之別。是出版社的排版問題?還是真有DAN的說法?我心中充滿了問號。
我一顆本想好好閱讀這本書以瞭解阿里巴巴發展史的熱情,被這不很OK的第一印象給澆熄了許多!
眼花繚亂的第二印象:水滸、三國
壓抑住自己不很OK的第一印象,我依著自己的讀書習慣,開始翻閱目錄及各章的標題,我發現這本書各章中的標題是有經過刻意的巧妙編排,這些標題介於3-6字之間,多為4個字,但卻精準地「點出」那一段故事的精髓,三位作者都是媒體出身,對於報導標題的掌握功力頗深。
翻閱的過程中,產生我對這本書的第二印象,那就是許多「登場人物」讓我眼花繚亂,這些阿里巴巴的人,我絕大多數都不認識,從附註中所列的「職務」也不一定能完全瞭解他的工作內容及職位的高低。這樣的印象讓我聯想起水滸傳及三國演義,我在翻閱這本書時看到了與這兩部章回小說相同的一些元素,那就是「歷史」及「人物」。要閱讀《阿里鐵軍》一書,瞭解這些歷史,熟悉這些人物,需要花一點時間,需要瞭解一些背景。
(其實我心中同時想到第三本古籍:紅樓夢,裡面的人物也多,我也好似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地閱讀此書)。
稍有感觸的第三印象:英雄 vs. 時勢
「創業」,以一個傳統的師範生來說,很少會是我們的選項,但隨著系所目標的調整及發展,「創業」會是我們系學生的未來的選項之一,因此,我開始學習接觸與瞭解「創業」相關的知識。《阿里鐵軍》寫的正是阿里巴巴的創業精神、團隊建立歷程與文化內涵的故事,書裡面所敘述的創業環節,老實說,與我熟悉的領域離得稍遠,但透過故事及事件情節的描述,我逐漸能瞭解阿里巴巴的創業歷程,對我來說,這樣的創業歷程像一場驚奇之旅,而這一場旅程的關鍵在於「人」與「機運」。
翻閱完各章標題及大致內容後,我再從頭翻閱,並在其中幾章進行重點閱讀,對於這本書的第三印象於焉而生。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是以前經常會出現在辯論會的題目。就如同我前一段提及的「人」與「機運」,也正是「英雄」與「時勢」。其實,從書中來看,英雄離不開時勢,而時勢不能沒有英雄,兩者是互為主體的存在。在混亂的時勢中,若沒有英雄的堅持,亂世依舊是亂世,而英雄若沒有歷經危難,便無法顯出其與眾不同的價值。
漸入佳境的第四印象:精神+價值
英雄有了時勢,就能有一番作為嗎?繼續閱讀這本書,會發現英雄要能成功,還要有其他的要件,那就是「精神」加上「價值」,這是我對本書的第四個印象。
書中所提及的「精神」,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鐵軍的「氣質」(簡單、直接、真實),這代表了一種企業的精神、文化、傳承、共同的語言,還有最重要的是「臭味相投」的共同特質。至於「價值」,我在書中看到的是「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連結價值」,以及「企業彼此關懷的核心價值」,特別是「政委」(書中提及這是阿里巴巴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的堅持者、宣導者和傳承者)的角色與功能。
值得玩味的最終印象:鑄軍 and 著軍
翻閱越多本書的內容,越能明白為何阿里巴巴會成功。要成為「著軍」(著名的軍隊),必須經過「鑄軍」(鑄造軍隊)的歷程,特別是要建立的是一支鐵軍(鐵打的軍隊)。
在創業的歷程中,磨難與艱辛是必經之路,能創業成功的企業,不是經歷最少困難的,而是最能挺過艱難的,而要挺過創業的艱苦時期,優秀團隊的建立便是關鍵中的關鍵。越讀此書對於這其中的奧義,就越覺得值得玩味。
我沒有「創業魂」,但我有「故事魂」。這本書我算是「翻完」,但不算「讀完」,這樣一本知名企業的創業「史書」,我是肯定會再找時間慢慢從頭細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