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我常看書,也喜歡看書
我喜歡寫書籍閱讀心得,雖然常因為忙而有一搭沒一搭
我不常為別人的書寫推薦序,但我喜歡寫推薦序,因為可以優先拜讀
這次,有機會能為慧慈老師的新書〈用心,與孩子對話〉寫推薦序
這個機緣的種子其實已經埋了30年
可能埋了很久才開花,所以我一不小心寫得太長了
我想這篇序除了印在書上
也把它留在我的部落格做個紀念
-------------------------------------
好奇的問,接納的聽,祝福的應…
你也可以當個用心與孩子對話的「聖者」
林曜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我與慧慈老師的結緣…
我的大學四年,只參加「康樂研習社」一個社團,就在那時認識了華沛學長,進而認識我們稱為「沛嫂」或「學姊」的慧慈老師,記得有次我們一群同學還到他們新店的家坐坐。
畢業後隨著工作的轉換,雖然我回到母校工作,但不常回到社團,也沒有常跟學長姐聯繫。直到前幾年,我上了楊田林老師的企業講師培訓課程,經常從老師及同修的口中聽到陳怡安老師、激勵協進會、意識會談法等,也從他們的口中又再次聽到「宋慧慈」老師的名字,讓我連結起大學的那段時光與記憶。
上完企業講師培訓課時,慧慈老師剛出版〈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一書,我趕緊買來拜讀,佩服慧慈老師將四層次的提問在學校課堂運用得如此精妙。我試著在臉書加慧慈老師好友,心想應該要先禮貌性的自我介紹一下,才不會顯得突兀,沒想到還沒開始自我介紹,慧慈老師就同意加我。我想不管慧慈老師是否還記得我這個小學弟,我還是應該要先主動介紹自己,因此透過臉書訊息進行簡單自介,更沒想到的是慧慈老師秒回:「我知道你是誰!」簡單的一句話,將相隔十幾年的時間軸又串接在一起。
之後,陸續關注慧慈老師的臉書發文,從緬甸到非洲,深深被慧慈老師所描述的教學故事所感動。記得有次我在一篇老師的非洲教學經驗文下留言:「學姐,這些故事整理後可以再出一本書」,慧慈老師回說:「那你要幫我寫序喔!」就因為這樣的機緣,有了這一篇推薦序。
●聖者:提問與回應之「口」+傾聽之「耳」+「王」者之心
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一個詞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就是「聖者」(或許因為我的名字中有「聖」,我特別喜歡這個字!)
「聖」這個字拆開來是「耳」、「口」及「王」。當老師及家長在與孩子對話時,若能以「口」提問及回應,以「耳」傾聽,再加上善用如「王者」般的好奇心、接納心與祝福心,來豐富師生間及親子間的對話,透過好奇的提問、接納的聆聽,以及祝福的回應,老師及父母都可以發揮「聖者」的精神,為孩子搭建學習與成長的舞台。
在這本書裡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聖者」的圖像,不論是慧慈老師本身、或是「小鄭」故事中的神父,或者是書中所記錄的許多沒有寫出姓名的良師,在他們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聖者」憫人的精神。閱讀這本書,透過「有效的問」、「接納的聽」、「到位的應」,引導孩子思考,你也可以試著成為孩子的貴人。
●如果你是老師,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
書中一則則動人的「對話」,一篇篇感人的「故事」,整本書就像是一本班級經營秘笈,也像是一本教育理念的實踐寶典,身為學校教師,你應該能從這些對話與故事中獲得啟發。
或許學校老師心中會這麼想:趕進度都來不及,怎麼有時間對話?對話的效果有那麼好嗎?在這本書中,慧慈老師將提問與對話的技巧,巧妙地融入在故事及案例中,提供具體的步驟與方法,透過「有層次」的提問,教師能夠「引導」與「啟發」孩子,讓孩子自己發現答案,而這樣的對話不僅可以發生在課堂之外的生活,同樣可以發生課堂的教學過程之中。
用心對話,不只是適用於學校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書中所提的「提問」、「傾聽」與「回應」的「對話」精神,同樣也適用於企業講師或是企業內部講師的教學。在面對孩子時,我們都能善用「引導」與「對話」的態度,帶領孩子自己找到答案,那在面對接受企業培訓的成人時,不也更應能發揮如此之「引導」與「對話」的精神。
●如果你是家長,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
身為一位家長,你和孩子「對話」的機會應該遠多於老師對學生,你和孩子「對話」的必要性,也應該遠大於老師對學生,可見,「親子對話」的頻率與重要性不亞於「師生對話」。
但是,「親子對話」的難度也同樣不亞於「師生對話」。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反應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些什麼,也常會聽到孩子們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懂他們的想法。若你也有這樣的困擾,閱讀這本書,你應該能從這些精彩的故事中,找到瞭解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的具體做法。
●如果你關心教育,你也可以看這本書,因為….
若你現在不是學校老師、企業講師,也不是家長,但你很關心教育的議題,或者你對國際教育志工的議題有興趣,這本書也值得你來閱讀。
在本書中,慧慈老師分享她在台灣、緬甸,以及非洲三地的教學與教育服務的故事,經由這些實際的對話例子與師生互動的故事,讀者可以更加清楚「四層次提問」的意涵與應用方法。
書中所提的「四層次提問」與「對話」,讓我想起4F及ORID,這其中有許多相類似的精神與作法。台灣、緬甸,以及非洲的孩子,儘管彼此的文化、經濟、環境與生活條件不同,但慧慈老師善用「有效的問」、「接納的聽」與「到位的應」,在這些背景不同的孩子身上,同樣創造出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
●如果你想增進自己的對話能力,你也可以看這本書,因為….
雖然書中所提的「對話」與「提問」的案例,多半是與「成人」與「孩子」間的對話,但這些理念與精神,其實不僅只能運用在成人與孩子的對話上,在成人與任何人對話時同樣可以適用,因為「好奇的提問」能拉近你和他人的距離、「接納的傾聽」能真切瞭解他人的內心,而「祝福的回應」則能夠讓他人感受到你的溫暖。因此,閱讀這本書,試著做做看裡面所提的提問與對話方法,你的對話能力應該能有所提升。
此外,書中所提的用心對話,除了可以運用在與他人的對話上,也同樣可以透過這樣的態度與方法來「和自己對話」。從「自我提問」開始,真誠的「自我回答」,達到「自我對話」的目的。這或許是更「進階」的層次,但卻是可以試著努力的目標。
●如果你也想要寫一本書,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
寫書其實也是一種「對話」,是作者與內容的對話、也是作者與讀者的對話,更是作者與自己的對話。慧慈老師就是這樣透過寫這本書,來與書中的主角、讀者,以及她自己對話。
●最後我想說的是…
閱讀這本書,除了能有「提問」與「對話」技巧與方法的主學習,也包括培養用心對話態度的輔學習,還有如何撰寫一本書的副學習,真是一舉多得。
如果你要我簡單的回答:「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我想用以下這幾句話來描述這本書:
這是一本「對話錄」,因為裡面充滿真實且真誠的對話。
這是一本「圖像書」,因為裡面充滿讀起來很有畫面的故事。
這是一本「佛心書」,因為裡面充滿歡喜與慈悲的佛心。
這是一本「聖者之書」,因為裡面充滿智慧與聖者之言。
這是一本「生命故事書」,因為裡面充滿生命故事的感動。